作者:泰罗,编辑:小市妹
“永辉对实体零售和创新缺少敬畏心,公司的管理没做好,希望市场给一些时间。”
(资料图)
2021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,面对下滑的业绩,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主动认错。
两年过后,从过去两年巨亏66亿,到今年一季度盈利7.04亿元,他带领永辉完成了深V逆转。
【盈利,曙光初现】
曾经的“商超一哥”永辉,缓过来了。
4月28日晚,永辉超市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.02亿元,环比2022年第四季度增长24.07%;归母净利润7.04亿元,同比增长40.24%。
要知道,2021-2022年两年间永辉就亏掉了66.84亿元,这一数据相当于抹掉了2017年以来所有净利润的总额。
一厢,是疫情对实体零售的冲击;另一厢,则要面对阿里、京东、美团、拼多多的多方“围剿”,作为曾经中国最大的商超,亦是“被变革者”,张轩松遭遇了至暗时刻。
经历了兄弟阋墙,股价大跌,艰难转型,管理层迭代,张轩松最终决定主动变革。付出了转型的惨痛代价后,永辉终于摸索出了符合自己的道路。
变化发生在2021年5月,彼时,张轩松大喊:“永辉将回归到民生超市的原点。”永辉在迷茫焦虑之际,又重返自己熟悉的战场。
四个月后,刚刚升任公司CEO的李松峰首次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,他表示,要以科技永辉为战略指引,聚焦“以生鲜为基础,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”的目标。这也是永辉面向未来的新十年战略。
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都已确定,永辉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。毕竟,过往全面进攻的策略已经被证实是失败的。
摸索一番后,永辉开始试水仓储店。2021年5月31日,永辉在自己的大本营福州开设了第一家仓储店,该店由原来的永辉超市改造而来。
全球来看,仓储会员店的典范要属Costco和山姆,两者在进入中国后,迅速爆红,山姆会员店直接带动中国沃尔玛销售额正增长,Costco店内更是人潮如涌。
Costco在中国两家门店的盛况,让中国同行侧目之余内心也是蠢蠢欲动。尽管大环境不佳,Costco依旧在稳健增长,其在2022财年斩获营收2269.54亿美元,同比增长15.8%;净利润58.44亿美元,同比增长16.7%。芒格甚至声称Costco是他终生不卖的股票。
但与靠会员费为核心亮点的Costco不同,张轩松选择了“非会员制”,相当于取消了入场门槛,任何人都可以到店消费。
这种形式就决定了永辉面向的依然是大众消费群体,其运作的核心也与大卖场没有太大的区别,靠的还是快速量贩式售货赚取差价。这也是永辉20多年的优势所在。
需要指出的是,山姆、Costco诞生于欧美市场,这些国家地广人稀,人们习惯于周末驱车前往郊区大采购。而亚洲国家高企的房价、快节奏的生活,导致市场环境、购物习惯和欧美大不相同。
而且,永辉仓储店是在原有门店的基础上改造升级,既可以节约成本,又可以快速铺开,同时其选址也不会像Costco那般设在郊区,大多依然在市区。
商业定位上,山姆、Costco走的是中产、中高端路线,永辉仓储店则更加亲民、有烟火气,定位于“民生仓储店”、“家门口的仓储店”。
仰仗永辉的供应链优势,永辉仓储店喊出“天天平价”的口号,甚至“一件也是批发价”。仓储店的SKU数,也从过去的1万多精简到了6000以内(各店有所差异),通过单一SKU上形成更大的采购量,提升对上游的溢价能力,让利于消费者。
正如张轩松口中的“民生永辉”,永辉仓储店就是要蹚出一条符合中国本土的新思路。
到2021年底,永辉共开出了53家仓储店,这些仓储店获得可比同店32.9%的高速增长。“永辉超市仓储会员店2022年上半年销售增长超过20%,明显强于公司整体增速。”张轩松的再次尝试终于看到了希望。
由于主打会员模式,山姆、Costco的业绩增长重点在于续卡率,而永辉仓储店的盈利则在于运营,这考验着永辉的供应链、物流、选址、选品、门店效率等全链路,最终依赖的是全渠道的数字化建设。
这个重担落在了李松峰的肩头,在他的领导下,经过一年多努力,永辉自主研发的全链路零售数字化系统YHDOS基本实现了门店全覆盖。
YHDOS就像高速公路一样的基础设施。“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铺好了路,未来数据就可以像汽车一样行驶在YHDOS系统上,真正让数据价值的流转和再造成为可能。”李松峰曾如此说道。
基于这一系统,永辉已初步实现了坪效、人效、品效方面“3个30%效率提升”的目标。
战略明确,战术得当,效率提升,有序退出亏损业务,盈利问题自然迎刃而解,在李松峰看来,“仓店合一”就是永辉打开盈利局面的一把“钥匙”。同时,还可以依赖数字化系统快速规模化复制。
从盲目跟风,到自我反思,永辉一步步走出亏损泥潭。乘着2023年线下消费回暖的东风,永辉超市业绩明显改善,全年盈利可期。
曙光已现,曾经的商超一哥,拥有了再战江湖的底气。
【生鲜,崛起时代】
1971年,张轩松出生在福建福州一户农民家庭,他当过兵,卖过酒,做过批发,最后瞄准了商超领域。
改革开放给予了张轩松和张轩宁兄弟施展拳脚的舞台,在那个万物竞发,肆意生长的年代,张氏兄弟敢冒险,善变通,懂经营,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,在成功中吸取经验,最终从一个区域性的农贸商超成长为参天大树。
而要知道,在世纪之交,福建既有本地首富陈发树的新华都,还有中国台湾的零售巨头好又多、世界500强麦德龙,以及行业巨无霸沃尔玛,张轩松的几家小超市显得势单力薄,只能夹缝生存。
但在走访后,张轩松反其道而行之。他另辟蹊径,把生鲜品和服装作为永辉的主业,将日用品、家电作为配套,创造出“永辉模式”。
彼时的新华都、沃尔玛等商超都是大卖场模式,售卖的货物以日用品、家电为主,生鲜只不过是辅助;张轩松认为,如果依葫芦画瓢,等待永辉的就只有失败。
那时的农贸市场给人的印象普遍是“脏、乱、差”,福州政府下定决心对农贸市场进行整改。张轩松敏锐的察觉到其中的商机:“这是一块空白的市场,也是洋巨头的软肋。生鲜本地属性强,沃尔玛、麦德龙介入生鲜领域并没有优势。”
2001年3月,福州首家“农改超”超市———福州永辉屏西生鲜超市开业,破天荒地打造了“生鲜食品超市”的全新业态。同年4月,永辉超市有限公司正式成立。
与其他超市不同,永辉“生鲜区”的经营面积要占到整个超市的50%,甚至70%。这在此前的商超大卖场是从来没有过的。
张轩松此举创造了“永辉特色”,但也将直面生鲜难以保鲜和容易损耗的难题,这也是沃尔玛等巨头不愿染指生鲜的一大原因。
“只要肯钻研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张轩松决定跳过中间环节,直接对接农场和农场主,向他们下订单。他亲自组建了300多人的采购团队,要求员工与渔民一起打鱼,现场挑货,减少流通,还能保证产品新鲜。
永辉甚至设立了专项资金,帮农民垫付肥料、种子、新型农具等,收获的农产品要全部卖给永辉,相当于“包销到户”。
一系列创新举措,使永辉形成了“产供销”一体化的经营模式,生鲜供应链也成为永辉屹立于商超江湖的核心武器。
“买生鲜,上永辉”的理念成功占领消费者心智。2010年,成立10周年之际,张轩松便带领永辉超市登陆A股市场。
拥有了资本的助力,永辉踏上了最为风光的一段旅程。2018年永辉超市营收705.17亿元,市值一度站上1154亿元,门店总数超千家。
2021年永辉营业额989亿元,超过大润发、华润万家,晋升为中国本土最大商超,与沃尔玛中国也仅是伯仲之间。
张轩松敢于“冒行业之大不韪”的魄力,独特的“永辉模式”,让永辉超市在大卖场时代走向巅峰,实现了“千亿市值、千亿营收、千家门店”的辉煌。
【新零售,颠覆者的残酷游戏】
正如阿里、京东之于苏宁、国美;正如拼多多、抖音电商之于阿里、京东。
中国零售史,成王败寇的故事还历历在目,倘若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停滞不前,就会落入“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”的境地。
正如永辉以“生鲜模式”颠覆行业,猛然崛起一般,新零售的浪潮下,永辉又被拍成了前浪,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们颠覆的对象。
2018年,是永辉由盛变衰的转折点。当年,永辉超市股价自巅峰开始滑落,净利润出现-18.52%的负增长。
而这一年,正是阿里盒马鲜生、京东7Fresh全国扩张的起点。
外有强敌环伺,内部却是兄弟阋墙,也正是在这一年,张氏兄弟宣布“分家”,创始人间的分歧和矛盾被彻底暴露出来。
张轩松偏保守,而张轩宁愈发激进。其实,两人对新零售的大方向都是认可的,区别在于战术打法。2018年6月的一次股东交流会中,张轩松坦言,“对于超级物种,我和CEO张轩宁有分歧。他看好偏重餐饮,我认为重心应该做到家。”
早在2015年,弟弟张轩宁就另起炉灶创办永辉云创,张轩松口中的“超级物种”,就是其旗下重要的一枚棋子,主打“零售+餐饮+线上”的体验式消费。此外,还有永辉生活、永辉APP等新零售业态。
但在资本加持下,永辉云创盲目扩张,却因打法不清,酿下连年亏损的苦果。仅在2016年-2019年四年间,共计亏损超26亿元。最终,永辉计划关闭全国所有超级物种店,只留下福州的门店。
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后,张轩松于2019年操盘永辉云超,主攻“到家”业务,相继推出永辉买菜APP和永辉mini,定位“小业态社区生鲜店”,通过前置仓模式辐射3公里范围内的社区居民,最快30分钟送达。
但尴尬的是,这一模式依然没有跑通,2019年永辉Mini开店573家,到2021年年底,永辉仅剩33家。
面对行业大潮,张轩松不甘“被革命”,他主动迎战,超级物种、永辉mini店、永辉买菜、仓储店等等通通尝试了一遍。
最终,永辉付出了纷纷闭店的惨痛代价。模式走不通,难以找到盈利点。
2021年,曾在京东任职的李松峰担任永辉超市CEO,着力向“科技永辉”转型。张轩松也表示:“永辉将回归到民生超市的原点。”
兜兜转转,永辉在仓储店模式上找到了突破口,销售增长明显快于永辉整体增速,李松峰也指出“线上线下仓店合一的形式是最有希望看到盈利的机会。”
渡尽劫波,张轩松终于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找到了制胜之匙。
2023年初的业绩爆发,就是对他三年隐忍探索的回报。
免责声明
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,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、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)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;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,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。
——END——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